成语“公而忘私”出自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故化成俗定,则为人臣者主而忘身,国而忘家,公而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在。”参见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。
意思是说为了公事而忘了私事,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。现多用以形容全心全意为革命的崇高精神。
《吕氏春秋》是秦始皇时候的相国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著的一部书,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、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。在这部书的《去私》篇中,记载了两个人为了公事不讲私情的故事。
第一个故事:春秋时代晋国的国君晋平公,有一天问大夫祁黄羊说:“南阳缺个县令,你看应该派谁去当?”祁黄羊答道:“解狐最合适。”
平公惊奇地问道:“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?你为什么要推荐他?”祁黄羊说:“你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县令,并未问我谁是我的仇人呀!”平公说:“好。”
于是,晋平公就派解狐去任南阳县令,国人都称赞任命得对。
过了些日子,晋平公又问祁黄羊:“现在军中缺个统帅,你看谁可以担当?”祁黄羊说:“祁午能够胜任。”
平公又奇怪起来,问道:“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?”祁黄羊回答说:“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,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!”平公说:“好。”
于是,晋平公又派祁午去做军事统帅,国人也都称赞任命得好。
孔子听到这件事,非常称赞祁黄羊,认为他推荐人才完全拿才德做标准,外不避仇,内不避亲,称得上是公而忘私。
第二个故事:春秋战国时期,有个墨家学派(战国时的重要学派,是儒家的反对派,创始人墨翟)的首领叫腹䵍(tūn 吞)定居在秦国,他儿子犯了杀人罪,被抓了起来。
国君秦惠王对腹䵍说:“先生的年纪大了,又没有其他儿子。我已经下命令赦免了你的儿子,先生可得在这件事上听从寡人啊!”
腹䵍回答十道:“墨家的法规说‘杀人者偿命,伤人者判刑’,这样才能禁住杀人伤人。禁止杀伤人,是天下大事,陛下虽然开恩,不杀我儿子,我却不能不遵奉墨家的法规。”
由于腹䵍不愿接受秦惠王的恩赦,他的儿子被处死了。后来有人称赞说:“每个人都疼爱自己的儿子,而腹䵍能不顾私情按法律办事将儿子杀掉,真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。”
《吕氏春秋》中“贵公去私”的故事,为后人所熟知。但西汉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贾谊,在向汉文帝上的一道奏章中,对“公而忘私”也有一段论述。
贾谊针对汉文帝初年大臣获罪受刑的做法,表明了不同意见。他认为体罚大臣,不合古代“刑不上大夫”的规定,要求对有罪大臣待之以礼,不上刑罚,令其自裁。
他说,这样做了以后,大臣就能“国而忘家,公而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”。也就是做到为国忘家,为公忘私,见利不随便谋取,见害不苟且逃避,以节义上报君王礼遇之恩。
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 建议,废除了对大臣体罚的规定。贾谊提出的“公而忘私”,含义与《吕氏春秋》中讲的已有所不同。“公而忘私”作为成语来说,一般还是指大公无私的行为而言,含有褒义。